宗師講義遺稿經初步電腦輸入(尚待校對)。原稿存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特藏https://www.lib.cuhk.edu.hk/tc/collections/spc/archival。
1972年宗師遺稿略述
宗師畢生承傳與發揚之志,已不待多言,漢超師兄於其〈黃漢勛先生學行略〉及《中國近百年螳螂拳術史述論稿》已詳細論述。作家唸佛山人許凱如亦曾為文,稱之為「北螳螂功臣」。
宗師從不以其所學自秘,「螳螂拳術叢書」第一種《螳螂拳術闡秘》即把《少林真傳》即精要公開,嗣後《崩步拳》(第二種)、《螳螂拳術隨筆》(第三種),即為《螳螂拳譜》(第四種),於是統一各式名稱,此對承傳至為重,數代之後亦免產生歧義。當時武術家兼能為文者不多,他一生除出版「螳螂拳術叢書」數十種外,報紙文章亦無數。螳螂拳寶庫得以保存後世。
為免走樣,宗師教學,擺式要求十分嚴謹。而且出版皆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。各套路皆有「說明」及「功用」,且圖文並茂。最初幾套由鄭祥師兄繪畫(1953年開始),十分精美細緻,殊不簡單。文字則由韋漢生師生抄繕。不清楚鄭祥師兄是怎樣畫出來的。但估計,首先用鉛筆勾畫輪廓(應該不是寫生,更不是按照片畫──如果有相機就不用畫畫了!──可能有一兩式讓宗師擺式參照),然後用墨筆慢慢的填,相當費時。錯了沒法改,只能重畫。況且鄭祥師兄連一些細節如衣衫的摺紋也畫了出來,不簡單!是一項很大的工程!
後來有師兄有相機,就改用拍攝的方式(1955年開始)。但亦有其難度。一般在天台戶外拍攝,應該在一天內完成。要配合日照,很可能在夏秋,汗流浹背可以想像。
如此圖文並茂,已學習過的同學可加深記憶。未學過的,如果有一定根底,大可按圖索驥。這些都達到承傳、保存與發揚之目標。
事實上,宗師首創函授,遍及南洋及美洲。最初用照片及講義,後來用超8米釐電影(www.hfwong-mantis.com中「套路及領拳」便紀錄了一些)──當時超8米釐電影製作殊不容易,要寄到澳洲沖印。
還有一批照片是宗師晚年拍的。雖在養病期間,仍然抖擻精神,炯炯有神,單看他大腿坐低至水平便知道標準所在!
宗師晚年、已過知命,亟欲將一生所學拳藝流傳於世,包括於《黃漢勛先生服務國術界四十年榮休特刊》公開「螳螂偷桃拳」、「飛雁掌」(以上皆宗師演式)、「落鷹掌」(黃毅英演式)。除此,特整理一批較少教授之高級套路。其時(1972年初)宗師已為病魔所纏,仍勉力書寫解說其中要領,故格外珍貴。其中《連環錦套》(宗師演式)已於2016年出版,而該年(1972年) 一口氣完成之遺稿還有 「小番車拳講義」、「連拳講義」、「螳螂出洞講義」、「柔靈拳講義」及「黑虎交叉拳講義」,或由宗師先演兩式(及收式),再由資深弟子、學院教練(依次為黃文楷、黃鵬英、禤紹燦、謝青洲、蘇世民)續演(惜「小番車拳講義」只完成引言),承傳延續之意至為明顯。均已上載中文大學特藏(https://repository.lib.cuhk.edu.hk/tc/collection/whf),配圖版亦已上載www.hfwong-mantis.com。
今日其徒子、徒孫,甚至徒曾孫遍佈東南亞、英美,甚至遠及南美,這亦是宗師的心願。
部份講義轉成打字稿,乃為方便讀者。已盡量作出校閱,錯漏仍屬難免。一切以原稿作準,敬希垂注。
螳螂派
小番車拳講義
順德漢勛編著
引言
先師蒞港主教未幾即授王水亭兄以此拳,蓋王兄身形頗能表現此拳之佳妙,唯一缺憾者則此拳乃在對方位置收式者,或有人叩問
先師,曰:是如此耳!由是各同學對此便興趣淡然。余雖習得,但向不授人,其理亦在此耳!
戰後重與王兄敍首,余乃提出修改問題,否則此拳將湮沒矣。王兄亦同意余說,乃與王兄糊亂填補最後數式俾能返原位收式。因述其概如上,功罪自所不計矣。
黃漢勛於螳螂樓
一九七二年一月廿四日
演式可參考「講座 Lectures」欄
八肘固是螳螂派有名拳套之一,然學之者少,因此流傳不廣。此拳顧名思義當知是注重用㬹,因是有人名之曰:八㬹。㬹不外是肘之俗名而已!雖無傷大雅,惟名目繁多則使人有目迷五色之感。近有某地自命為螳螂專家者舉出若干套「八肘」更使人莫知所可。竊以拳套之組成決不能離開本派之法則,若東拉西湊則無異是「炒雜會」、「雞尾湯」,概予人以笑柄,復胎害後學,為患不少。若非具備智慧與實學決定不宜自創拳套以為炫耀後學。聖人受千秋萬世所景崇,世人不少自視為聖人者反不自量之甚!書寫至此不禁擲筆三歎。
黃漢勛於螳螂樓。一九七二年一月廿五日